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531 Following
441 Follower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哇欢迎呀
0 reply
0 recast
0 reaction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生活中我还是偏钝感的,很多时候出神不走心,因为不够感冒,但我对于感兴趣和好奇的人、事又有孜孜不倦的气力,想要追问,想要深究。 比如遇到以情感动机的创作者,我会非常好奇ta创作的理念,更多时候是ta们身上那股强烈的对自身、对世界的觉察,这股敏锐洞察力是我非常好奇且向往的。 而对于一些很有理想和抱负的人群、或者宏达的事业,我更多是想要梳理背后的逻辑,任何所谓宏大的事物和商业运作,往深里挖,都能找出它背后的运作逻辑,这是一种对世界不那么混沌的理性诉求。 只是,任何商业模式,群体规律的基础还是人,不要在分析和解构的过程中,对人失去敬畏。 很多时候,人性是不经考验的,但人是神秘莫测的。
0 reply
0 recast
1 reaction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看了很多乡村复兴和社区可持续生活的商业模式。 手工体验经济和可持续生活的核心是“人”,是本来就有这种才俊和天赋的人,而不是后天通过学习所得的经验和总结。 所以成功的前提,就是要找到这么一个个的“人”,给予他们机会和平台,用行动去实践自己的才能和天赋。 而运作这个项目的团体,最终还是需要通过系统化运作,使其从一个小范围的天赋型人员创造,扩展到更广泛的群体性参与,以责任之名,行商业之实,反哺体系自身。 当然,最终需要协调的,反而是那一小部分和泛群体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可以波幅,但一旦平衡被打破,基本也就离死不远了。
0 reply
0 recast
1 reaction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古人讲陶冶情操,百炼成钢,这些词语基本都是由象的特征和自身觉察,所结合的行动感悟。 现代有一套简化后的动词体系,只需要几十个字词就能涵盖所有的动作。 一套严格规整的知识体系,不再需要原初的经验就能囊括无限量的知识。 只是,对于个人来说,真的懂得每一个词语背后的动作吗~ 只有对动作的模拟存在,确实也是侮辱了生活,唉
0 reply
0 recast
0 reaction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以往的西方神学,是因为知识和材料的稀缺,所以加成了宗教对人的认知垄断。 现代进化后的神学,是因为知识泛滥和成本太低,加成了科技对人的思考稀释,ai通过对认知的量化,稀释原初的思考浓度。 在工具的造神运动下,人类不得不回归实践,回到由技术所规定的生活舞台,继续带着镣铐向大家表演生活。 从这个视角来看,当线上成为聚光灯的舞台,未来已来。 当所有人都在演绎真实,反而印证了德勒兹的我们只能不断在缝隙中寻找“真实”。 如何寻找?回到开放性的游戏,演绎的完美命题,正是以消耗开放性作为代价的。 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不要厚此薄彼。
0 reply
0 recast
1 reaction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线上线下那些商业观察和碎碎念 昨天刷了俩小时短视频,发现各地村支书玩流量那叫一个热闹! 突然意识到,现在线上线下的边界,已经从最开始的清晰,到模糊,最后又清晰的颠覆式玩法了。 线上,反而成了“高阶真实世界”, 线下好多玩法,得反过来迎合线上的流量逻辑,才能反哺自身。 基层干部搞流量,主要分两种路子: 形象吸粉型:江浙沪那边特擅长包装城市形象,有些干部甚至玩起“男色营销”,比如浴袍装、半裸照这种擦边内容,把干部包装成行走的地域名片。 农产品带货型:农村干部更擅长“搞笑整活”,靠各种接地气的段子、梗和网友打成一片,说白了就是用娱乐化内容拉近关系。 女性干部要出圈,就需要各显神通了。 要么,突出能力和才华,精英女也能接地气。 要么,走反差路线,彪悍女干部的反差感拉满。 当然,流量终究是...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绝地天通, 是祭祀祭司对信仰和认知的垄断; 君权神授,是王权对神权的抢夺; ​ ​西方神权,建立在不断的抢夺之上,所谓利维坦式地位神权原则,就是西方历史乃至整个现代化对神权的抢夺,也就是绝对真理体系。 ​ ​所以说,西方的文明和进步,不是出于对神权的反抗,而是它的本身就是被神权压制后的产物。 ​ ​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代传统,走了一条相反的路线。 ​ ​最大的特色,就是祭祀对家庭的回归——祖宗崇拜。 ​ ​神,自始至终都是以一种体验性动词而非客体化名词(绝对真理)来发挥作用的态度。 因而,东方在经历绝地天通之后,​ 君权神授背后,还有以德配天一说, 也就是说,造反有理的神性化陈述,刚好对冲了君权神授的陈述。 ​ ​
0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其实,观看抖音百万乃至千万博主的视频内容的时候,是能够看出明显的框架和技巧的。 ​但这些博主成功的原因远不止于此,背后还有真实的接入,比如个人真实的记录、在地的观察等等, 尊重真实存在的现象与升华的文案表达相交织,才能引起不同层级的共鸣,实现流量与口碑齐飞。 ​ ​这里又有点类似宗教的效用,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虚实之间,让信徒难以琢磨, 由此,宗教获得至高解释权,统御人的认知体系。 不过,这也是绝地天通之后,对认知和解释权的争夺, 可以说,互联网上,大大小小的自媒体也就是扮演了这个角色。 背后最大的客体性,也就是神,自然还是数字网络了,没有这个最大的中介,这些大大小小的自媒体也没有获取信徒的渠道。 个人“体验”的代理化,或许也就是当下社会情绪价值供应背后的商业转化逻辑。 基于情绪和...
1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做大众化内容,想要共鸣,就需要不断的排泄隐喻。 ​ ​字面义,足够的抒情,足够的细节和具体,这本该是属于文学的诗意表达。 ​ ​只是,一旦融入套路,就成了对认知的绑架,情绪都上头了,还需要啥思考呀…… ​ ​可能,这就是做下沉短视频的流量密码吧,体验的套路化,真实的黑洞效应。 ​ ​没有融入对现实的思考,就是纯粹的感性。 除了感动,就是烂漫,也可以说是当下的“精神鸦片”了。
0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或许,民间手工技艺,大抵是相通的。 无论是质朴的木头、坚硬的石头、温润的泥巴,还是纸张、竹绳编等各类材质,皆是古代人取材自然并融于生活智慧的日常创造。 正所谓 “观象制器”,这些巧思,皆是建立在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觉察之上。 倘若继续往前追溯, 或许真正需要保护的,并非仅仅是非遗本身,而是我们承载着无数传统与情感的生活。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很多时候老物件不是单纯的价值问题, 很多时候还就在于背后凝固的心血和传承的情感, 就像传家宝一样,宁愿修复而不是更换。 所以对普通来说,传家宝的最佳选择就是既有一定实用性,又有一定的情感价值,耐保存又能传承。 而对民族记忆和群体参与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仪式,记录也是群体的场景记忆唤醒。 有情感承载的物件,不是用完即弃无线更新换代的现代化商品, 有场景记忆的仪式记录,也不是曲高和寡,上层自嗨的所谓艺术。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看苗族的巫史文化,不禁感慨。 巫术保持的神秘和信仰,很大程度是保护参与者的共同情感和记忆, 因为相信,所以心甘情愿,这样生活。 只是,一旦外族入侵, 信仰就沦为了工具,主要用于凝聚战斗力和奋力抵抗。 就像湘西赶尸人的工作,不容窥探和解构 因为他们承载的是,客死他乡的游子,落叶归根的情感。 赶尸人昼伏夜出,他们既需要敬畏,也需要神秘,也是因为这不仅是一份工作,也是对灵魂归宿的相信。 只是,现代化交通的便利,以及对于情感的祛魅和解构,赶尸人长途运尸的工作必要性,也自然而然的被淘汰了。 苗蛊的神秘信仰, 也在明清时期被有意的构建攻陷和污蔑,沦为迷惑人心的蛊术,成了史书上的无稽之谈。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对文化,做历史解析, 其实主要作用就是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几个自然的物象,以及当地的理念和祭祀节庆类的仪式显现。 ​ ​ ​咱们中华文化, 善用自然物象,模拟万象道理,祭祀仪式,实践道德,固有寓情于景,以物喻人等说法。 ​ ​而在西方乃至于现代,更倾向将其抽象成客观性符号和抽象的理念, 前者以符号的开源为手段,形成可复制的逻辑; 后者以理念的实践为感知,构建可量化的强度。 从在地物象、符号到态度隐喻的挖掘, 从场景仪式、故事到价值认同的构建, 最终,还是得通过受众自发的行动促成传播链条的形成。 这个模式,相比于以前自上而下的传播驱动,更加自下而上的。 也就是说,病毒性和情绪性非常重要,卡中点位,一堆自来水蜂拥而来。 只是,这种流量难得但始终是短期的, 如果忽略前期构建,却也可能昙花一现。 ​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长期依赖逻辑和框架来思考,有个弊端就是对文字细节和修辞手法的感知力越来越差, 以至于看到什么,都想先抽象提炼出规律,再用符号能指网络来进行拓展,实现逻辑的可验证。 缺乏感知力的文字,更像纯粹的工具,没什么灵气,不过我一开始就意识到了自己缺这个东西,长期下来却越来越偏科了。 这里想到了古人讲的,君子不「器」, 最初的「器」是指器与道的脱离,所谓大道废,仁义在,其实就是原始时期,人与世界的神秘感消失了,仁义成了君主的必备准则。 而后“器”的内涵转为开放,不器就像朱熹说的博学多才,也是知识的多元化分类,当然这时期也是资本的萌芽时期, 到了宋末,又有了德才之辩,不器,指的是德行>才能,社会又进入了相对保守的王朝。 现代的君子不器,更多是物化,也就是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人在机器的碾压下,...
0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对体验和神话的祛魅,带来上层建筑用于稳定政权的道德实践理性。 在形式-定义的规范之下: 好人往往是痛苦的人,被困在礼仪守则里; 坏人往往是成瘾狂徒,被欲望机器所操弄。 实践理性的历史过程,又为符号模拟提供了构建能指网络的解释动力,直到它自身能够与所指脱嵌。 再经由数学计算的演绎性转译,到达了价值观虚无的新世界。
0 reply
0 recast
0 reaction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非遗手工艺和其产品,越是平民化生活化,离大众实践越近,(比如用于吃喝玩乐、祭祀活动等品类), 其文化和故事性,越难抽离出主观,换言之难以被符号化,商业价值就越低。 这也就是为什么哪吒能火遍全球, 因为其故事本质是英雄主义,用西方超越式的反叛精神来讲中国故事,脱离具体情境,已经是一种符号模拟了。 这也说明了大部分基础的大众类工业品,很难建立品牌壁垒,就是因为不够脱实务需啊,不过走量不走质也是特色了。 再看看妆护、生化、医药等研发品,以及女性消费品,鞋子包包都能建立起品牌, 正所谓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只是需要一直投入创意和研发,方便维持品牌调性,扩大产业范围。
0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传统社会的名人:身份现实(“真实”的固化),长期积累的声誉,规范了个人的道德和作为。 现代社会的网红:身份碎片化(能指链滑动),对热点流量的灵活利用,拥有飞速变现能力。 后现代的: 受众,在互联网的裂缝中寻找“真实”,虽然大多数时候只是幻觉。 博主,需要多元化ip化,体现活人味,虽然背后的权力还是算法。
0 reply
0 recast
0 reaction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也许,“现在”仅仅是我们意识到一种意义所必要的时间? 但是,一切被意识到的生活,一旦被意识到就已成为过去, 意义一旦成为意义,便已走向未来。
0 reply
0 recast
0 reaction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年轻,一种轻浮到真诚的烂漫。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最近看一些非遗手艺人的短视频。 突然想到,自媒体就是一个个的筑梦师,最高级的筑梦和表演的策略,就是无限接近于真实。 相比于大部分非遗博主, 山白的作品,被认为更真实,也更容易沉浸, 无论是自然氛围、镜头语言,还是人物的表演状态,都给人以巧夺天工之感。 「巧夺」,看似天然,其实背后是极其克制的创作策略和精益求精的细节。 而这个账号背后的叔侄团队,自述贷款150w做账号,播放量破亿也坚决不接破坏账号调性的广告,直到出圈,他们的不妥协和坚持稳住了账号的基本调性,因而在变现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权。 说回到真实嚯,真实的背后,一定是对现实的反抗。 非遗手工艺,已然很难再融入到现代人的具体生活。 作为一种文化虚构,正是出于一种其对观念社会/现实的反抗意识。 在数字现实的政治正确当下, 山白团队,用纯粹的...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