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491 Following
284 Follower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笑死,感受到了当下时代,哲学专业人士的愤慨。 在宗教时代,永恒客体的自因内敛之中,哲学作为婢女,很好的辅助了宗教主神的面世。 在科学时代,在“科学主义”的暴力征服下,哲学作为助理,只能服从实验而无法触及反身。 无论是思考上帝,还是思考上帝(技术物),思考本身定位就是思维工具,无论是永恒客体还是未来主义,总得有个依附吧。
1 reply
1 recast
1 reaction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不存在所谓的通识文化对专业文化的普及性消耗。 任何有效用的知识,必须承认其作为指示,而不是对象的价值。 普及不可能与普及的对象达成统一,一旦普及必然产生新的知识。 这个新的知识,可能会被认为在原分类里面缺少价值, 然而,要说这个普及过程中的新分类所产生的知识,不过是原体系的附属,那就是傲慢了。 不论是哲学、宗教、科学,在知识的普及过程中都会出现上述现象。
2 replies
0 recast
2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看起来乱糟糟的东西,生命力极强。 越精致越准确越清晰,反倒越脆弱。 如果拾起勇气,稍微跳出系统,又能看见另一片天地, but越来越多的人跳出系统,可就大事不妙了。 如果不仁,是为了秩序和稳定, 那么,小部分出离便不会影响运行。
1 reply
1 recast
3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当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如果一套形式不完备的框架和系统,想要成为一个超人格神的永恒客体,就是新一轮对主体性的碎片式碾压, 系统可以生成信息,创造需求,却唯独生成不了具体的一体性意义。 形式不完备的天生,就决定了它必须成为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多元才有可能整合出意义。
0 reply
0 recast
1 reaction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神话时代的瞬息神——一瞬间界限被觉察后的震惊 古希腊时期的魔鬼——体验被清晰界限固定的意象 不论是魔鬼还是瞬息神,一种活着的真实存在的对象/符号,将“我”最关键的特质:主体性客体化了。 希腊哲人理解的现实世界,已经是一个高度形式世界了,他们认为现实世界的构成由无限小原子(元素)构成,其实就是建立在语言(符号体系)的推演之上(等同于字母) 除了被理解成叫做“原子”的符号之外,已经没有任何物理化的指涉物了。 语言叙述的世界,总算可以借此脱离实在界了。 有趣的是,在柏拉图的著作中,语言脱离实在界的同时,语言的所指(即概念、观念、意义等)也一并从现实世界中抽离了出来,升华到了具备统治地位的理念领域。 自此以后,现实世界反倒成了一个矛盾重重,缺乏本质的语言的“指涉物”。
1 reply
0 recast
0 reaction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没有象征/符号的世界,是一个永远在当下的世界。 外部性无法摆脱时间性,无法静止的对象,无法滞留任何东西。 没有自神话伊始的人们,借助图像/语言符号将直觉经验留存,也就是对象化/客观化的过程,也就没有办法创造一个现代的客观存在/抽象符号/元素化的宇宙。
0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崇拜知识就自己去学,和人上床可不会传播经验。
4 replies
0 recast
2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多元文化主义,是为了兼容后现代社会的群体多元化实践。 虚拟自然社会,是为了打造更广泛的互联网络化价值生成。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事实就是,越是熟识的人,我心眼越小🤣 尤其对面整天逼逼叨:你那么爱学习,怎么不研究一点有(zuan)用(qian)的东西。 这也是我不计一切代价要离婚的原因。 某种程度上来说,似乎这是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洁癖,越是熟识我越排斥,多相处一秒我都觉得🤮
0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其实,现在来看弗洛伊德早期的理论,虽然深入人心,但是其实还是不够能力,解决更广泛的社会问题的。 潜意识、下意识、意识,分别对应本我、自我、超我的三个阶段。 作为防御性的自我,起到关键性的中介作用。 但他这套理论,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展开的,局限性就在于太小我了。 也就是说,没有考虑到更深入的整体性和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还是在个人层面的剖析,帮助个体合理化自身的心理问题, 然而却难解决,由这些问题,累积起来的社会性冲突和矛盾。 大部分人,应对潜意识的欲望(比如无序的规则和无限元力量)都是采用压抑、否认、退化、隔离…的方式,属于相对伤身的方式, 这就像整体结构中的一个个原子,被剥夺了生存权力,很难再形成完整的人格。
3 replies
0 recast
0 reaction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反对抽象概念,而不是该概念涉及的一个个具体的人。 概念是可怕的工具,无差别攻击其中的每一个人。 以毒攻毒,实为下策。 要么升华概念,将其变得更具包容性,兼具整体性和一体性。 要么放弃概念,就事论事。专注驳斥那些挥舞旗帜的极端脑,避免伤害和攻击到别的能够做到相互理解的人。
1 reply
0 recast
1 reaction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成也结构,败也结构,鲍德里亚在结构主义意义观中发现了一丝传统形而上学的痕迹。 虽然结构主义意义理论否定了意义是某种独立的、自足的、先验的所指,但是它却延续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认识论二分法,形成了一系列等级二元的对立范畴,诸如现代语言学中的能指与所指、语言与言语、共时与历时、表达与内容等等。 而且,结构主义意义理论赋予结构以先验能力,使之成为整个思想体系的支点和基石。在某种程度上说,结构主义的观点暗示出在结构之外有一个确定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符号学意义(价值)生产方式的合法性前提,同时为意义确定性提供了保证。】 好家伙,结构主义,不就是区块链存在的合理性所在么,它排除了客观的实在和存在于意识中的思想,视结构为普遍性的逻辑规范。
1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浪漫,作为一种现实性的消费品,大众是消受的起的, 真正骨子里的浪漫,费时费力,最重要是长时间对细节的要求,反倒容易被认为是傻子。 现代的高级浪漫是艺术,其中的想象力规立了大雅之堂, 由此,浪漫成了现实和大众化的消费品,艺术记录和留存时代。
0 reply
0 recast
1 reaction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我突然又想到, 自然的虚拟性作为一种新的现实,保存各自的完整也是没毛病的。 其实,我一直担忧和恐惧的事实是: 在一个已经超出人类想象力的客观形式之中, 我们是不是又成为一个新的中介,破除了自身的存在意义,或者说中心论吧。 如果是这样的话,可能就是马斯克所说的,我们成为了未来更强大生物的一道启动程序。 作为地球生活中, 也有一定历史存在痕迹的人类来说,怎么能不感觉恐怖或忧伤呢~ 挺想知道,如果当年的恐龙族群,早知道会有这么一天,又会如何应对~
0 reply
0 recast
1 reaction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用灵性荣耀来平衡君主的权力欲望,抑或使用技术性征服现代化集权。 现实的选择是, 不断推陈出新的一个个生成式概念,试图兼容一切,解释一切。 无数一体性存在愿景的实践,形成一个个新的整体,在历史的连续性基础上,分化之后又重组。 尴尬期,就是铺垫并等待一种绝对精神, 绝对即客观,形式的虚拟和暴力,也是一神教的幽灵重现。 ​ ​不禁感叹:往时不知康德好,错把黑格尔当做宝。
0 reply
0 recast
0 reaction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有时候想到, 有些人,对具有共通性的机械物,也像对待自己的心爱之人一样,爱护、尊重和珍惜。 就好比车子来说,爱车之人,会去研究车子的每一个构造,部件、理解它的性能、作用,配合和组装技巧。 后续,再在使用的过程中不断磨合,逐渐达到人机合一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认识机器、理解机器、就像认识和理解你自己一样。 你也会知道,他在哪个阶段、哪个部分,需要更换和维修,如此更加适应自己的偏好,也利于他的寿命延续。 这种物我合一的状态,应该就是技术物所描绘的理想状态了。 只是这种物理性相关的爱好,终究不够普世,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热爱机械,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理解并运作机械内部的构造。 so,需要更加广泛,入侵到人类生活实际的技术物。 可能,就是未来社会和人类共同存活在互联系统的ai生物吧。
1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看到罗翔老师被骂,心理瘆得慌,这就是大V的脆弱性,还是学院派知识大V。 感同身受了,脱离社会久了,评论社会事件一定要当心,尤其涉及政治和民族相关的,太容易被喷成靶子了。 因为学院派有一个非常硬伤的问题就是,很少会去讨论事件本身,都是习惯上升到时间和空间,用功能和审美的类比方式,为事件定性,起到一定的沉思和启发效用。 这种方式的硬伤,就是不适合用来解决具体问题,因为始终还是哲学式的,一定的高度决定了是超现实的构建。 而当下的现实技术和文化,尚未达到这个层面,所以他的认知和解读,始终停留在小众和专业的层面。 硬刚不符实际的当下,不等于以卵击石。 很早以前,我就觉得罗翔老师,选择走到幕前,就有一种苏格拉底式的勇敢,但他自身又说过,自己越羡慕的特质就是勇敢。
3 replies
0 recast
1 reaction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科学革命的结构》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结论。 那就是大部分技术的革命,并不是因为支持者对反对者的优越性而胜利的。 更多时候是因为反对的人都成时代回忆了,熟悉技术的新一代也成长起来了,自然而然的就胜利了。 由此,作为前现代过来的我们这一辈, 很多人始终对技术物怀有一定的警惕和戒备,很难把ta们当成真正的同类和共行的伙伴。 可能随着我们这一代的离去,技术物和人类共存的人机社会,倒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毕竟,新一代应对新技术的理所当然,以及面对手机镜头的随意自在,都比我们那一代敞亮和自然多了。
5 replies
0 recast
1 reaction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技术物作者, 提出创立技术学,将技术现实整合到人类的文化中。 (也就是说,希望“技术物”作为他者和另一种人类,吸引到更多当下和未来社会群体的接纳) 只有机器之间的调节者/智慧者,能够发现其形式的智能,也就拥有了技术学的文化视野。 而能够承担这种重任的,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机械学家,担任技术学里面的「机器心理学家」和「机器社会学家」。 特别好笑的是, 控制论的作者,找到了这一角色草图,想要把它推广到现实的社会组织之中。 他们发现越大的群体性组织,群体稳态度越低,原因就在于群体性组织领袖们的道德和政治水准太不稳定了。 而这些掌握技术,稳态价值和信息的人之中,没有一个能掌控权力。 所以这些机械专家,站在主宰人类命运的统治者面前,好似要在猫脖子上面挂铃铛的老鼠一样,充满了绝望。
1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Cherryzhang pfp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年轻的时候向往自由,向往西式的自由开放和民主。 老了的时候寻求归属,理解东方的宗亲礼教制度。 因此,现代化语境下, 超脱于各自的政治关系和生产结构,文化也应该发挥它的普世性作用。
4 replies
0 recast
1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