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
https://warpcast.com/~/channel/lifestory
0 reply
0 recast
0 reaction
Cherryzhang
@cherryzhang
如果细心的话,对文字产生一定的觉察,就会发现很多字词组合,已经有它自己的陈述体系了。 比如说「问题」,是把个人的疑惑、不合时宜,甚至难以表述的情绪,推到了一个封闭性的陈述,也就是具备普世价值或效用的所谓问题。 对问题的反思,必然导向答案,这也是二元对立结构的永恒自指性。 如果,悬置一切的定义,对问题进行前反思。 问题前反思,应该是一个动作,是一个关乎工具和个人的困惑, 对事实、对历史、乃至于对文化的一整个范畴的不解,而不是一个已经被陈述化结构封闭后的问题。 而这种不解和疑惑,来自于触动,每个工具/主体都会有的触类旁通,也就是通情。 而这种无法被定义的溢出,才有可能重新返回到工具,启发更多可能性的动作。 也就是说,悬置语义,通过工具创造新的语义。 这才是真实意义上,开放的混沌,也是...
0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
Peterson
@peterson0
👍
0 reply
0 recast
0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