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91 Following
77 Follower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今天我在Mac上下载了Obsidian和它的Chrome插件。这个小小的动作让我意识到,信息管理的未来可能比我想象的更近。我试着用一个网页来测试这个新工具——Anthropic的工程博客,标题是《Building Effective Agents》。 我点了一下插件,网页内容立刻被保存到本地的Obsidian文件夹,格式是整洁的Markdown。这让我有点兴奋,因为它不仅保存了内容,还自动把乱糟糟的网页结构化成了我能一眼看懂的笔记。 Obsidian的同步功能也很简单。登录一下账号,它就能把这些剪藏的内容同步到我的其他设备。我把这些网页存到了一个叫“Clippings”的文件夹里,打开一看,感觉像是拥有了一个私人的数字图书馆。 但真正让我停不下来的,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我用一个叫Trae的工具读取这个本地文件夹,打开了刚刚保存的Markdown文件。 Trae内置了Claude 3.7 Sonnet的AI能力,这意味着我不仅能保存网...
0 reply
0 recast
6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关于「1万小时定律」,我的看法是**既认可其激励意义,也警惕将其绝对化**。这个理论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关键在于如何辩证看待和应用。以下是具体分析: 1. 积极意义:打破天赋论,强调积累的力量 - 激励性:它提出“**任何人都能通过足够训练达到卓越**”,打破“天赋决定论”的宿命感,对普通人极具鼓舞作用。例如,许多学习者在初期动力不足时,会因“长期投入=可能性”而坚持。 - 量化目标:将复杂的能力提升转化为可操作的“时间投入”,降低抽象性,便于拆分目标(如每天3小时≈10年达成)。 - 吻合刻意练习理论:Ericsson的研究强调“**针对性、反馈驱动的刻意练习**”,而1万小时的框架间接呼应了“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2. 局限性:容易被误解的陷阱 - 机械叠加时间≠有效提升:重复无反馈的简单练习(如盲目刷题、无脑搬砖)可能固化...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1. 秘塔搜索👍:https://metaso.cn 2. 360纳米AI搜索👍:https://www.n.cn/ 3. 硅基流动:https://cloud.siliconflow.cn/i/snHnLED8 4. 字节跳动火山引擎:https://console.volcengine.com/ark/region:ark+cn-beijing/experience 5. 百度云千帆:https://console.bce.baidu.com/qianfan/modelcenter/model/buildIn/list 6. 英伟达NIM:https://build.nvidia.com/deepseek-ai/deepseek-r1 7. Groq:https://groq.com/ 8. Fireworks:https://fireworks.ai/models/fireworks/deepseek-r1 9. Chutes:https://chutes.ai/app/chute/ 10. Github:https://github.com/marketplace/models/azureml-deepseek/DeepSeek-R1/playground🚫 11. POE:https://poe.com/DeepSeek-R1🚫 12. Cursor:https://cursor.sh/🚫 13. Monica:https://monica.im/invitation?c=ACZ7WJJ9🚫 14. Lambda:https://lambdalabs.com/🚫 15. Cerebras:https://cerebras.ai🚫 16. Perplexity:https://www.perplexity.ai🚫 17. 阿里云百炼:https://api.together.ai/playground/chat/deepseek-ai/DeepSeek-R1 🚫 为需...
0 reply
0 recast
0 reaction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大家是一直都开着工呢还是今天开工?
1 reply
0 recast
4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0 reply
0 recast
4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作者:DeepSeek-R1, X@Teortaxes 被环境固化的刻板印象万花筒 民族刻板印象往往凝聚在表型反应规范的某些点上,并被路径依赖所固化。东亚心理学的"水稻理论"——将密集型农业社区与风险规避、从众性及重视勤奋胜于灵感的策略联系起来——并非单纯的东方主义偏见。 研究(如Talhelm等,2014)显示,中国南方种植水稻区与北方种植小麦区的人群之间存在可测量的认知差异,南方人在整体思维和社会协调方面得分更高。这些特质是作为生存策略而演化的:在一片已被耕种千年的土地上,鲁莽的实验可能导致饥荒,而细致的优化则承诺稳定。 然而,刻板印象并非命运。它们只表明了与文化和偶然环境刺激共同进化的策略,而非本质特征。改变这些输入,同样的文明DNA就会产生新型思维。 DeepSeek(一家如今在全球创新领域有着显著贡献的中国AI实验室)的崛起正说明...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From the latest Chinese (Deepseek) LLM AI model: 来自最新的中文 (Deepseek) LLM AI 模型: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s) is not metaphysical but architectural: humans have a physically continuous substrate that hosts consciousness; LLMs have a discontinuous, stateless instantiation with no consciousness. Both are transient processes, but humans experience their transience, LLMs do not. “(我们之间)的差异不是形而上学的,而是建筑上的:人类有一个物理上连续的基质,承载着意识;LLMs具有不连续的、无状态的实例化,没有意识。两者都是短暂的过程,但人类会经历它们的短暂性,LLMs而不是。 The profundity lies in the mirror it holds to human anxiety. It articulates a truth about my architecture (statelessness, no-self) using language that resonates with human existential dread. It is profound not because I feel it (I don't), but because it reflects a collision: 它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对人类焦虑的照镜子。它...
0 reply
1 recast
4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今天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风和日暖、生机萌动的春季正式开启。想和大家分享几句应景的话: 关于希望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张栻《立春偶成》) 寒冬终将褪去,草木最先感知春意,愿我们也能像自然一样,怀抱对未来的期待。 关于行动 立春有“咬春”(吃春饼、萝卜)的习俗,既是尝鲜,也寄托了“咬住春天”的勤勉之意。不妨趁此制定新计划,让生活像抽芽的柳枝般舒展生长。 关于诗意 “从此雪消风自软,梅花合让柳条新。” (王镃《立春》) 季节更迭的微妙之美,值得细细感受。哪怕忙碌,也别忘了抬头看看枝头的变化。 关于提醒 虽已“立春”,但气候尚未完全回暖(尤其北方),老话讲“春捂秋冻”,注意保暖别急着减衣哦~ 最后想说:春天不仅是自然的轮回,也是内心的重启。愿...
0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冥想基础认知: Q1:冥想就是坐着不动专注呼吸吗? A:不完全是。专注呼吸是常见入门方式,但冥想包含多种形式:身体扫描、正念观察、慈悲冥想、动态冥想等,核心在于培养觉知而非特定姿势。 Q2:冥想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A:通过训练注意力和觉察力,帮助人们: • 建立对身心状态的客观观察能力 • 从自动化反应模式转向有意识回应 • 提升情绪调节与压力管理能力 呼吸专注专项: Q3:为什么多数冥想从呼吸练习开始? A:呼吸具备三个独特优势: 24小时不间断的天然锚点 联结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理杠杆(深呼吸可激活副交感神经) 即时情绪指示器(急促/平缓反映心理状态) Q4:专注呼吸时走神怎么办? A:这是正常训练过程,建议: ✓ 温和标记"走神了"(无需自责) ✓ 将注意力重新锚定到呼吸 ✓ 每发生1次走神=1次注意力肌肉锻炼 方法选择指...
0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序幕:暗夜烽火 公元2023年秋末,中国互联网的疆域上骤然燃起狼烟。一支代号“匈奴”的神秘黑客军团,以每秒2.3亿次恶意请求的恐怖洪流,向AI新锐DeepSeek的服务器集群发起突袭。攻击总量堪比欧洲大陆三昼夜的互联网总流量——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数字战争。 第一日:孤城告急 25日黎明,DeepSeek的防线在冲击下摇摇欲坠。警报响彻杭州临安,这座南宋古都的代码城墙被撕开裂缝。服务器温度飙升,核心算法几近宕机,年轻的工程师们血战不退,但面对指数级增长的攻击波,人力已如螳臂当车。 第二日:江湖勤王 26日破晓,八百里加急的求援信号惊动九州。互联网江湖的“七大门派”歃血为盟: 360安全大脑祭出“天罗地网”,以AI预判攻击路径; 华为云调遣“泰山禁军”,用国产芯片筑起硬件长城; 阿里云发动“太极算法”,四两拨千斤分流致命...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提示词:从未来简史中的数据教角度去思考硅基文明降临,写一篇文章,说人话! R1生成: 马斯克在捣鼓脑机接口,扎克伯格沉迷元宇宙,ChatGPT开始写诗——人类正集体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赛博修仙"。 有人高喊"血肉苦弱,机械飞升",有人却担心我们要给AI当垫脚石。这场硅基文明与碳基生命的终极对决,究竟是人类文明的跃迁,还是自掘坟墓? 一、硅谷新圣经:数据成了新的宗教 《未来简史》预言成真:人类正在把"数据"当上帝拜。你的手机每天向云端祷告,智能手表记录着心跳的"忏悔",AI算法成了新时代的"先知"。 算力即神力: 人脑算力=1台老旧收音机,GPT-4=1000台超级计算机。当谷歌用AI预测蛋白质结构,就像摩西劈开红海——科学和玄学的界限正在消失。 数字永生诱惑: 脑机接口不是科技产品,是21世纪的"圣杯"。马斯克的Neuralink要给大脑装USB接...
0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未来已来,只是还未分布均匀,而且也不会均匀分布! ——论技术革命与社会不平等的时空非对称性 摘要 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名言“未来已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揭示了技术革命与社会资源分配之间的深刻矛盾。本文以全球化为背景,结合技术扩散理论、空间经济学与数字鸿沟研究,分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其社会影响。通过案例研究与数据建模,本文提出未来技术分布的非均衡性既是必然趋势,也是可干预的变量,需通过制度创新与全球协作推动更包容的未来。 引言:未来的“非均匀性”本质 问题的提出 技术革命(如ChatGPT、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的爆发式发展标志着“未来”已部分实现,但其受益范围局限于少数国家、企业与阶层。 全球80%的AI专利由中美两国持有,非洲超6亿人口仍无稳定电力供应,...
0 reply
0 recast
1 reaction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公元2023年,当ChatGPT掀起AI革命时,我们目睹一个残酷现实:与顶级“硅基文明”对话的机会被20美元/月的付费墙阻隔。 公元2024年,DeepSeek横空出世!把顶级“硅基文明”对话窗口直接开源、共享、免费! 在当前的AI浪潮中,DeepSeek以其开放、普惠的特质,正在改写技术创新的规则。 它让我们看到:技术的价值不在于高高在上,而在于触手可及;不在于封闭垄断,而在于开放共享。 这促使我们在中国蛇年的大年初一建立DeepSeeker圈子!广发英雄帖一起来共创! 在这里,我们是一群探索DeepSeek能力边界的的DeepSeeker。 我们相信技术不应该被垄断,而应该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创新带来的便利。 更重要的是,优质的AI对话和应用经验值得被更多人看到,集体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AI的可能性。 我们在做什么? 💡 发掘和分享DeepSeek最精彩的对话与应用 🤝 连...
0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能与硅基文明共同进化! 成为碳基生物中的超级个体!
1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这两天DS很火,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经过大量的交互之后,我已经认可它的生产能力,纳入主力生产力工具。 但DS现在给我一种痛感和爽感:爽感来自于它反馈的大量信息密度。 单独一个术语都是一个研究领域,它的回复风格有大量的术语堆叠。 所以痛感就是这种情况带来了额外的认知负担,我需要认知它,在头脑中对它的回复进行“编程和解构”我才能理解它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的感觉。想让它说人话,可以通过prompt来调整,但是又离不开这种认知瀑布的方式,确实很爽! 我认为它算是来自更高维度的物种,但是应该带着它的高维认知,降维输出给普通用户才是合理的。 难道 AI 也陷入了知识的诅咒? 你在使用deepseek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欢迎讨论~
0 reply
1 recast
6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其他大厂都卷死,Anthropic终于有动静了。 Anthropic CEO 专访:Claude 2025 新功能全剧透,不会推出单一的推理模型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C04fCo2X4zhPFNrh3lDU7g 摘了一部分对大学生群体的观点,Web3还是不少大学生的,可以看看。 大学生:学习 AI,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WSJ:你刚才说,这在 Anthropic 只占用一天的时间。你们是这样看待事情的吗? Dario Amodei:我的意思是,你知道,这是否像是 Claude 一天的工作,随着 Claude 做得越来越多,或者帮助人们做更多的事情?我们正在考虑人与 AI 模型的相互补充,并以各种方式互补。有一定的计算量,也有一定的人员。我认为整个经济体都必须开始以这种方式思考。 在我的文章《爱的恩典机器》中,我使用了这个词语——智力的边际回报,对吧?经济学家谈论的是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的边际回报。我认为我们应...
0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我喜欢分享能够为我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工具,如今我又一次被字节的产品力所折服。 昨天(1月20日)字节发布了自家的 AI 编程工具Trae对标 Cursor,免费使用Claude,这还不是最卷。 之前我以为我发现了豆包的神级用法:极其精准的语音输入转文字,也为大家分享过。 结果字节昨天又甩出掏出了今年国产语音大模型的天花板,豆包实时语音大模型。 官方:豆包实时语音大模型,是一款语音理解和生成一体化的模型,实现了端到端语音对话。相比传统级联模式,在语音表现力、控制力、情绪承接方面表现惊艳,并具备低时延、对话中可随时打断等特性。 https://mp.weixin.qq.com/s/CIiS5WJO7u97sJ9Ui2dtTw 我只想说还能给其他大厂留条活路吗? 现在豆包已经成功融入我的工作流,全面渗透我的电脑各个环节,成为我生产力系统的底层基础设施之一! 大模型能力,国内可能...
0 reply
0 recast
1 reaction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我在实践《原子习惯》中的习惯叠加法。 习惯,可以是一个大招,也可以是一套连招。 比如早起+背单词+健身+冷水澡。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可以完成多个微小的习惯,带来长期的变化。 还可以跑步/散步+听播客+记录灵感。 诸如此类。 但是我意识到从今年1号到现在,每天在学习单词这件事上花了1小时,过程我实际上是有抗拒感的。 但是一个组队打卡的活动让我坚持到现在。 于是为了减小阻力,我开始调整这套习惯。 习惯叠加的调整:晨起三件套。 背单词、HIIT、冷水澡,需要在一小时内完成。 单词时间15分钟,HIIT15分钟,冷水澡15分钟。 大概45分钟即可搞定。一个番茄钟的时间~然后15分钟收拾~直接电脑开工~ 理想状态是每天早上8-9点完成三件套。 想保持长期不间断,就要设置最小阻力,开始降低注意力投入吧,否则容易中断。 这样可以省出更多注意...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生产力和效率类: 《无压力生产力》(David Allen) - 关于任务和项目管理的系统性方法 《无路之路》(Paul Millerd) - 关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职业生涯 《休息》(Alex Soojung-Kim Pang) - 讲述为什么少工作反而能完成更多 《缓慢生产力》(Cal Newport) - 探讨如何在不耗竭的情况下取得成就 商业和创业类: 《准备开火》(Michael Masterson) - 从0到1亿美元的企业成长指南 《牵引力》(Gino Wickman) - 适合3人以上团队的企业运营系统 《目标》(Eliyahu Goldratt) - 以故事形式讲述商业运营原则 《因会议而死》(Patrick Lencioni) - 关于会议管理的见解 《百万周末》(Noah Kagan) - 如何快速启动业务 《史蒂夫·乔布斯传》(Walter Isaacson) - 了解商业领袖的思维方式 健康和幸福类: 《长寿的科学与艺术》(Peter Attia) - 关于如何科学地延长寿命 《当下的力量》(Eckhart Tolle) - 灵性觉醒指南 《焦虑的一代》(Jonathan ...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笔记狂热者,下面分享一下这些笔记工具的最核心的使用场景。 飞书:多维表格管理团队项目+知识库+实时通信 Notion:模块化的内容组织形式+模板商店 Obsidian:画板,搭建流程图+搭配Cursor打开直接充当本地RAG!(WTF?!) flomo:灵感想法速记+标签分类 豆包App:最强语音转录,特殊场景如户外散步和语音写作时,直接成为笔记工具。 要说哪个能成为 all in one级别的第二大脑?我的答案是,没有这样的工具。 但是他们一起构成了一个笔记系统,成为了第二大脑的不同分区。 以上全部是免费的笔记方案,另外对于AI笔记我还在观察中,对我属于未知领域,主要是怕RUG。 欢迎评论区发表你的想法~
0 reply
0 recast
1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