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64 Following
20 Follower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冥想基础认知: Q1:冥想就是坐着不动专注呼吸吗? A:不完全是。专注呼吸是常见入门方式,但冥想包含多种形式:身体扫描、正念观察、慈悲冥想、动态冥想等,核心在于培养觉知而非特定姿势。 Q2:冥想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A:通过训练注意力和觉察力,帮助人们: • 建立对身心状态的客观观察能力 • 从自动化反应模式转向有意识回应 • 提升情绪调节与压力管理能力 呼吸专注专项: Q3:为什么多数冥想从呼吸练习开始? A:呼吸具备三个独特优势: 24小时不间断的天然锚点 联结自主神经系统的生理杠杆(深呼吸可激活副交感神经) 即时情绪指示器(急促/平缓反映心理状态) Q4:专注呼吸时走神怎么办? A:这是正常训练过程,建议: ✓ 温和标记"走神了"(无需自责) ✓ 将注意力重新锚定到呼吸 ✓ 每发生1次走神=1次注意力肌肉锻炼 方法选择指...
0 reply
0 recast
1 reaction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序幕:暗夜烽火 公元2023年秋末,中国互联网的疆域上骤然燃起狼烟。一支代号“匈奴”的神秘黑客军团,以每秒2.3亿次恶意请求的恐怖洪流,向AI新锐DeepSeek的服务器集群发起突袭。攻击总量堪比欧洲大陆三昼夜的互联网总流量——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数字战争。 第一日:孤城告急 25日黎明,DeepSeek的防线在冲击下摇摇欲坠。警报响彻杭州临安,这座南宋古都的代码城墙被撕开裂缝。服务器温度飙升,核心算法几近宕机,年轻的工程师们血战不退,但面对指数级增长的攻击波,人力已如螳臂当车。 第二日:江湖勤王 26日破晓,八百里加急的求援信号惊动九州。互联网江湖的“七大门派”歃血为盟: 360安全大脑祭出“天罗地网”,以AI预判攻击路径; 华为云调遣“泰山禁军”,用国产芯片筑起硬件长城; 阿里云发动“太极算法”,四两拨千斤分流致命...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提示词:从未来简史中的数据教角度去思考硅基文明降临,写一篇文章,说人话! R1生成: 马斯克在捣鼓脑机接口,扎克伯格沉迷元宇宙,ChatGPT开始写诗——人类正集体上演一场轰轰烈烈的"赛博修仙"。 有人高喊"血肉苦弱,机械飞升",有人却担心我们要给AI当垫脚石。这场硅基文明与碳基生命的终极对决,究竟是人类文明的跃迁,还是自掘坟墓? 一、硅谷新圣经:数据成了新的宗教 《未来简史》预言成真:人类正在把"数据"当上帝拜。你的手机每天向云端祷告,智能手表记录着心跳的"忏悔",AI算法成了新时代的"先知"。 算力即神力: 人脑算力=1台老旧收音机,GPT-4=1000台超级计算机。当谷歌用AI预测蛋白质结构,就像摩西劈开红海——科学和玄学的界限正在消失。 数字永生诱惑: 脑机接口不是科技产品,是21世纪的"圣杯"。马斯克的Neuralink要给大脑装USB接...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未来已来,只是还未分布均匀,而且也不会均匀分布! ——论技术革命与社会不平等的时空非对称性 摘要 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名言“未来已来,只是尚未均匀分布”揭示了技术革命与社会资源分配之间的深刻矛盾。本文以全球化为背景,结合技术扩散理论、空间经济学与数字鸿沟研究,分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其社会影响。通过案例研究与数据建模,本文提出未来技术分布的非均衡性既是必然趋势,也是可干预的变量,需通过制度创新与全球协作推动更包容的未来。 引言:未来的“非均匀性”本质 问题的提出 技术革命(如ChatGPT、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的爆发式发展标志着“未来”已部分实现,但其受益范围局限于少数国家、企业与阶层。 全球80%的AI专利由中美两国持有,非洲超6亿人口仍无稳定电力供应,...
0 reply
0 recast
1 reaction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公元2023年,当ChatGPT掀起AI革命时,我们目睹一个残酷现实:与顶级“硅基文明”对话的机会被20美元/月的付费墙阻隔。 公元2024年,DeepSeek横空出世!把顶级“硅基文明”对话窗口直接开源、共享、免费! 在当前的AI浪潮中,DeepSeek以其开放、普惠的特质,正在改写技术创新的规则。 它让我们看到:技术的价值不在于高高在上,而在于触手可及;不在于封闭垄断,而在于开放共享。 这促使我们在中国蛇年的大年初一建立DeepSeeker圈子!广发英雄帖一起来共创! 在这里,我们是一群探索DeepSeek能力边界的的DeepSeeker。 我们相信技术不应该被垄断,而应该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创新带来的便利。 更重要的是,优质的AI对话和应用经验值得被更多人看到,集体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AI的可能性。 我们在做什么? 💡 发掘和分享DeepSeek最精彩的对话与应用 🤝 连...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都能与硅基文明共同进化! 成为碳基生物中的超级个体!
1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这两天DS很火,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经过大量的交互之后,我已经认可它的生产能力,纳入主力生产力工具。 但DS现在给我一种痛感和爽感:爽感来自于它反馈的大量信息密度。 单独一个术语都是一个研究领域,它的回复风格有大量的术语堆叠。 所以痛感就是这种情况带来了额外的认知负担,我需要认知它,在头脑中对它的回复进行“编程和解构”我才能理解它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的感觉。想让它说人话,可以通过prompt来调整,但是又离不开这种认知瀑布的方式,确实很爽! 我认为它算是来自更高维度的物种,但是应该带着它的高维认知,降维输出给普通用户才是合理的。 难道 AI 也陷入了知识的诅咒? 你在使用deepseek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欢迎讨论~
0 reply
1 recast
6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其他大厂都卷死,Anthropic终于有动静了。 Anthropic CEO 专访:Claude 2025 新功能全剧透,不会推出单一的推理模型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C04fCo2X4zhPFNrh3lDU7g 摘了一部分对大学生群体的观点,Web3还是不少大学生的,可以看看。 大学生:学习 AI,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WSJ:你刚才说,这在 Anthropic 只占用一天的时间。你们是这样看待事情的吗? Dario Amodei:我的意思是,你知道,这是否像是 Claude 一天的工作,随着 Claude 做得越来越多,或者帮助人们做更多的事情?我们正在考虑人与 AI 模型的相互补充,并以各种方式互补。有一定的计算量,也有一定的人员。我认为整个经济体都必须开始以这种方式思考。 在我的文章《爱的恩典机器》中,我使用了这个词语——智力的边际回报,对吧?经济学家谈论的是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的边际回报。我认为我们应...
0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我喜欢分享能够为我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工具,如今我又一次被字节的产品力所折服。 昨天(1月20日)字节发布了自家的 AI 编程工具Trae对标 Cursor,免费使用Claude,这还不是最卷。 之前我以为我发现了豆包的神级用法:极其精准的语音输入转文字,也为大家分享过。 结果字节昨天又甩出掏出了今年国产语音大模型的天花板,豆包实时语音大模型。 官方:豆包实时语音大模型,是一款语音理解和生成一体化的模型,实现了端到端语音对话。相比传统级联模式,在语音表现力、控制力、情绪承接方面表现惊艳,并具备低时延、对话中可随时打断等特性。 https://mp.weixin.qq.com/s/CIiS5WJO7u97sJ9Ui2dtTw 我只想说还能给其他大厂留条活路吗? 现在豆包已经成功融入我的工作流,全面渗透我的电脑各个环节,成为我生产力系统的底层基础设施之一! 大模型能力,国内可能...
0 reply
0 recast
1 reaction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我在实践《原子习惯》中的习惯叠加法。 习惯,可以是一个大招,也可以是一套连招。 比如早起+背单词+健身+冷水澡。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可以完成多个微小的习惯,带来长期的变化。 还可以跑步/散步+听播客+记录灵感。 诸如此类。 但是我意识到从今年1号到现在,每天在学习单词这件事上花了1小时,过程我实际上是有抗拒感的。 但是一个组队打卡的活动让我坚持到现在。 于是为了减小阻力,我开始调整这套习惯。 习惯叠加的调整:晨起三件套。 背单词、HIIT、冷水澡,需要在一小时内完成。 单词时间15分钟,HIIT15分钟,冷水澡15分钟。 大概45分钟即可搞定。一个番茄钟的时间~然后15分钟收拾~直接电脑开工~ 理想状态是每天早上8-9点完成三件套。 想保持长期不间断,就要设置最小阻力,开始降低注意力投入吧,否则容易中断。 这样可以省出更多注意...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生产力和效率类: 《无压力生产力》(David Allen) - 关于任务和项目管理的系统性方法 《无路之路》(Paul Millerd) - 关于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职业生涯 《休息》(Alex Soojung-Kim Pang) - 讲述为什么少工作反而能完成更多 《缓慢生产力》(Cal Newport) - 探讨如何在不耗竭的情况下取得成就 商业和创业类: 《准备开火》(Michael Masterson) - 从0到1亿美元的企业成长指南 《牵引力》(Gino Wickman) - 适合3人以上团队的企业运营系统 《目标》(Eliyahu Goldratt) - 以故事形式讲述商业运营原则 《因会议而死》(Patrick Lencioni) - 关于会议管理的见解 《百万周末》(Noah Kagan) - 如何快速启动业务 《史蒂夫·乔布斯传》(Walter Isaacson) - 了解商业领袖的思维方式 健康和幸福类: 《长寿的科学与艺术》(Peter Attia) - 关于如何科学地延长寿命 《当下的力量》(Eckhart Tolle) - 灵性觉醒指南 《焦虑的一代》(Jonathan ...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是笔记狂热者,下面分享一下这些笔记工具的最核心的使用场景。 飞书:多维表格管理团队项目+知识库+实时通信 Notion:模块化的内容组织形式+模板商店 Obsidian:画板,搭建流程图+搭配Cursor打开直接充当本地RAG!(WTF?!) flomo:灵感想法速记+标签分类 豆包App:最强语音转录,特殊场景如户外散步和语音写作时,直接成为笔记工具。 要说哪个能成为 all in one级别的第二大脑?我的答案是,没有这样的工具。 但是他们一起构成了一个笔记系统,成为了第二大脑的不同分区。 以上全部是免费的笔记方案,另外对于AI笔记我还在观察中,对我属于未知领域,主要是怕RUG。 欢迎评论区发表你的想法~
0 reply
0 recast
1 reaction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请教一下AI领域的超级个体们: 有哪些RAG和智能体领域的大佬可以关注? 公众号、推特、YouTube之类的,想系统认知和学习一下。
1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人类智商过低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 寿命过短, 且知识无法遗传, 每个个体都得重新学习所有知识 2. 注意力低, 人类的注意力是单核的(意味着无法同时专注完成多个任务) 3. 信息传播速率低(说话, 阅读速度, 1kb每秒都远远不到吧, 大脑思维活动也慢) 4. 个体间无意识网络(个体的意识是独立的, 无法相互连接) 5. 大脑体积无法自由拓展(脑容量有限) 6. 学习速度慢, (必须以线性的模式进行学习, 无法通过装填一次性学习大量知识) .... AI说的对吗?
0 reply
0 recast
2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今天来给大伙分享下我用的笔记软件。 手机上,我用豆包语音速记搭配Flomo。 忙起来的时候,直接用豆包语音输入速记,几秒钟就能把想法记下来,超高效。 零碎灵感我就随手丢进Flomo,它的标签分类方便后续整理回顾。 电脑端,之前我用飞书文档,现在转战notion了,它的自定义程度太高了,能轻松搭建各种专属模板,像项目管理、读书笔记模板等等 想知道大家都在用什么笔记软件? 有没有更好的推荐?快在评论区分享,一起交流呀 !
0 reply
0 recast
1 reaction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先进团队,先用飞书。 超级个体,弃用飞书。 今天分享一个关于生产力工具探索的血泪经历。 我在2025年开年的第一个课题就是打造个人生产力系统。这是作为一个超级个体的必修课。 为此我探索了2个星期之久,直到今天下午飞书终于把我劝退。 原因是它的多维表格和超级个体的极度不兼容,我决定不再强行刻意的去兼容飞书。 飞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团队协作,所以多维表格一直是他们对外宣称生产力的最佳场景。 多维表格的好处是处理重量级且复杂的团队业务,但是对于个人业务显得过于臃肿,而且与个人用户非常不兼容。 这一点从飞书的多维表格仪表盘的组件就能够体会到——几乎没有一个是为个人生产环境打造的组件。 所以不再强行用飞书搭建系统了,以后飞书只用知识库功能来呈现结构化的内容,回归它最核心的应用场景:文档呈现。 另外从...
1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本文是【超级个体】圈子【AI用例】专栏的第一篇文章。 【AI用例】专栏持续分享适合超级个体的、刚需且高频的AI用例与技巧。 今天我分享一个我亲身实践并获得巨大收益的AI用例:豆包语音输入。 【应用场景】 在跑步、散步等户外活动时,我们经常会产生灵感和想法。传统的记录方式往往不够便捷: 1. 微信语音输入有时会出现无法触发的bug 2. iOS系统输入法的语音识别体验欠佳 3. flomo等笔记工具在语音端能力有限 而豆包凭借其优异的语音识别能力,完美解决了这些痛点: 1. 秒级的识别速度 2. 极高的准确率 3. 即时的AI反馈,可能激发新的思考 以前发给文件传输助手的语音条,逐渐被豆包取代…… 我是这样发现这个用例的。熟悉我的人可能知道我有跑步习惯,冬天每周至少3次5km。 所以我在跑步或散步或者在户外的时候(不在电脑前)产生的想法和灵感,我...
1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这是每一个超级个体都要面对的事情,也是必修课。 要警惕自己的为爱发电,无脑build。 这里分享一下我的思路抛砖引玉: 个人觉得前期最好是做1v1深度咨询和1v1带实操,俗称陪跑,等客户真正完成了某个关键节点之后就可以功成身退了,俗称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在当今的环境下,每个领域都有一定的门槛,相应的每个领域也都有拿到结果的人,无论是大是小,都是有一些方法论的,就算是仅仅回顾“来时路”也是有价值的,也会有人付费。 所以一定会有同频的人完成组队,形成老带新或者师徒关系,对一个领域迅速摸清玩法和工作流,快速交付成果,这个就是领进门的价值。 很多普通人就是缺少这样的一个领路人,导致忙碌一生却碌碌无为。 所以在前期最好是1v1陪跑。 如果直接上量,一对多的话,容易影响交付效果和口碑。 为什么小学生补...
0 reply
1 recast
3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关注AI领域的朋友应该都关注了一个大V:数字生命卡兹克。 他的创作注意力不局限于AI领域,几乎全面覆盖中外互联网热点。 而且他的文章真的好懂梗啊……一个接一个的。 他最新的文章:《全世界的赛博难民,正在疯狂涌进小红书。》 阅读舒适感很强。 梗 1:“刚买了个魔法,想去海那边的世界看看,结果人还没游过去,尼玛海那边的兄弟们游过来了” 梗 2:我打开的瞬间,我都懵了。给我干哪来了?这特么还是国内么? 梗 3:我在中国看小红书,需要开沉浸式翻译,你敢信? 梗 4:在线下,上海武康路的富哥们为国冲锋,让韩国人见识了下中国的豪车魔幻。。。 在线上,又让老美的赛博难民感受一下中国的文化,全世界一起来学中国话。 建议大家都去读读感受一下文风,把一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叙述的非常舒适,阅读爽感MAX。 不知道是不是给 AI 加...
0 reply
1 recast
2 reactions

Sam宋 pfp
Sam宋
@samtalk
你有没有发现,成为超级个体的秘诀,其实就藏在日常创作中?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信息茧房,自从我更新了2期个人成长周报之后,突然有大量的周报涌入我的注意力……通过观察别人的周报,也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多启发。 所以为了周报能够有所呈现,在日常就要保持行动,为结果负责。 这倒逼我们要成为创造者,而不是消费者。 我非常认同一个观点:超级个体比上班要累,因为他们不是在创作,就是在创作的路上。 超级个体需要持续的交付高质量的作品,保持定期出摊,这对自律和创造力是极高的要求。 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实践学习的机会:写文章让我们更擅长思考和表达,做视频教会我们浓缩精华和讲故事,写代码能够让自己的想法得以落地,把自己产品化...... 在不断的输出过程中,我们在一个个真实的项目中获得成长。 今天,我打算写一篇关于flom...
0 reply
0 recast
3 rea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