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Ever
@alive00
69 Following
25 Followers
Casts
Casts + replies
4-Ever
@alive00
在信息的洪流中,我们每个人都被裹挟在一个个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信息茧房中。算法像一位贴心的管家,不断为我们筛选、过滤信息,只留下那些符合我们既有认知和偏好的内容。这种"个性化服务"的代价,是我们逐渐失去了接触多元观点的机会,思想被无形地禁锢在舒适区内。 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茧房效应的牢笼。我们倾向于关注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人,点赞和转发符合自己立场的内容,形成一个个同质化的信息孤岛。心理学称之为"确认偏误",人们更愿意接受支持自己已有信念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与之相悖的观点。这种心理机制在数字环境中被无限放大。 长期浸泡在同质化的信息环境中,我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正在悄然退化。当不同声音被系统性地过滤,我们失去了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思维变得单一而僵化。历史告诉我们,任何缺乏对立观点检验的思...
1 reply
0 recast
1 reaction
4-Ever
@alive00
最近体验了一圈Tako,发现Tako是一个和生活走的很近的app,随意的一个观点都能引起巨大的共鸣,也正如创始人所说,Tako App 是一个基于去中心社交媒体协议上构建的前沿生活方式分享社区平台。它不仅仅局限于Web3,Web3只是它的一种方式,不能按照常规的社交软件布局去看待这样一个app。Tako给我影响最深一点是,他们的BD也好,运营也好,用户也好,每一个人都在用心的聆听用户的声音。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产品人最初的样子,把精力回到产品上来,回到用户上去。昨晚上就在构思一篇关于 @takoprotocol 的文章,没想到这么快就被艾特了,很惊喜也很意外。我是一名长期主义者,很荣幸,也很幸运能够见证Tako的成长,成长的路并不孤单,愿你一路都有良人相伴。祝Tako越来越好,也祝我们越来越顺利。 最后,附上一些近期的“战绩”来记录自己从零开始的点点滴滴吧。
0 reply
0 recast
1 reaction
4-Ever
@alive00
4月18日,我在推特上记录了一个微小却珍贵的里程碑:粉丝数从76增长到143。十天后的今天,这个数字定格在174。数字本身或许微不足道,但这174个人却给了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这个追求即时满足的时代,慢,反而可能是最快的成长路径。 174个粉丝,每一个都来之不易。我清楚地记得,最初发布内容时,常常面对零评论、零转发的痛心与难过。但正是这种"慢",迫使我放慢脚步,审视每一篇内容的质量,认真的分析我的粉丝受众是什么。我开始注意到,那些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打磨情感细腻丰富的文章,往往能获得更持久的关注。有时,我会和我女朋友探讨,我的这一篇文章怎么样,是不是应该修改一下标题?是不是应该用更亲切的称呼去代指我的粉丝?,每当想到这种问题,我都会拉着她一遍一遍的审查。这种陪伴与成长,让我明白做推特的真正价值不在于...
3 replies
0 recast
0 reaction
4-Ever
@alive00
每一个新加入或者是想加入Ethos的成员或多或少都已经了解了Ethos的基本情况,那么这篇文章就从三个方面展开,讲讲我是怎么参与到这个“大家庭”的。 一、小白的入门导航:如何优雅地获取邀请码 如何获取Ethos邀请码?这或许是大多数人关心的问题,但这件事情千万不能着急!获取Ethos邀请码的过程,其实是一场关于信任与耐心的修行。 首先,一定要明确自己加入的目的,是想要早鸟先行,构建自己的信用体系?还是说想要进来撸毛,获得后续的生态空投?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有鲜明的认知,下面我们先分析如何快速的构建自己的信用体系。 第一,我们需要先去Discord里面混眼熟,多和群友互动,建议是英文区和中文区一起,英文区可以多提提你对Ethos的意见或者是想法(不然那群老外聊的真的很难插嘴进去,完全不懂),在中文区,可以多和大家聊聊天...
2 replies
0 recast
0 reaction
4-Ever
@alive00
其实,早在去年就通过 @wangxiaolou 老师加入了Tako这个大家庭,从去年专门做投研,在到今年会发一些思考类的长文。算是深度体验了一下Tako,有一说一,Tako在交互上面做的还算是不错的,但是我一直没有搞懂它的具体定位是什么?是做社交?还是什么?而且,在Tako创作是一件很磨人心态的事情,我理解作为一个新平台的不容易。但是也希望Tako能够照顾照顾博主的心态。发一个帖子真的没有人看啊,涨粉慢,无点赞,无评论,无转发。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没有正向反馈就约等于把创作者的创作热情扼杀在了摇篮里。而且看了一圈下来,几乎都是个位数点赞,是用户仅有这么多吗?真的太折磨了,我不清楚是自己的内容有问题,还是平台用户体量少。至少对于正向反馈来说,我是毫无体验感的。 其二:我注意到Tako具有长文编辑功能,那为什么不支持文字的编辑功能!对于...
5 replies
0 recast
4 reactions
4-Ever
@alive00
引言:信任危机的时代困境 在某一个普通的周二凌晨,投资者A从一个推特账号得知项目即将发币的信息,他点进项目推特查看,发现里面全是大V,于是他紧急从交易所提了5万USDT准备大干一波,结果代币一上线,A立即买入5万USDT,他内心期待着上涨,祈祷者一定要赢,可结果就是,这个推特是被骗子购买的,代币发布后立马被老鼠仓抛售,他投入的5万USDT化为泡影。这个看似普通的Rug Pull事件,却折射出Web3世界最深刻的矛盾:“我们拥有改变世界的区块链技术,却无法解决最基本的信任问题。“ 信任机制的全面崩溃 世人皆知Web3是黑暗森林,当前的Web3生态系统正深陷"信任赤字"的泥潭。Twitter上拥有十万粉丝的KOL可能60%是僵尸账号,Discord社群里活跃的"社区成员"往往是付费水军,测试网上众多的交易记录背后可能是精心设计的表面数据。 “声誉的碎片化”让用...
2 replies
0 recast
0 reaction
4-Ever
@alive00
今天是我加入Tako圈子的第一天,想了很久,决定发布这篇文章,用来警醒自己玩土狗时笨拙的博弈心理。 「恐惧与贪婪---理性与人性的博弈论」 1️⃣贪婪的陷阱:90%的人都会犯的错误 当小A买入某Token时,是听他朋友小B向他介绍了Token的基本面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判断买入的。随着价格上涨,小A账户中的钱越来越多,小A的心理开始微妙变化:从最初的小心谨慎逐渐演变为自信自负。在“这个盘子有庄家、有叙事,这一次我不会输”的幻觉下,小A开始忽视风险信号,甚至不惜贷款梭哈。而当前排地址和庄家地址开始偷偷出货,市场买单不足以支撑卖单时,这时候的小A已被贪婪蒙蔽了双眼,仍在幻想“这只是暂时回调,肯定马上就拉起来了”,迟迟不愿止损走人,最后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生理和心理的折磨中,消耗完了自己的全部资金。这便是“贪婪吞噬利润...
1 reply
0 recast
0 reaction